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295篇
化学   607篇
晶体学   190篇
力学   31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208篇
物理学   79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将硅烷偶联剂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键合到硅胶整体柱上,然后加入乙二胺与整体柱上的KH560的环氧基反应,形成柱体表面的氨基基团,冉加入对甲苯磺酸,反应完毕制成芳基键合硅胶整体柱,并对其进行表征.利用该固定相,在0.1mol/L K2HPO4/KH2PO4缓冲盐(PBS)-硫酸铵体系下,对3种蛋白进行分离的结果表明,该芳基键合硅胶整体柱具有弱的疏水作用,在pH 2~8范围内稳定性良好,柱压降较小,可有效用于蛋白质的快速分离.  相似文献   
42.
曙红-中性红荧光能量转移抑制法测定肝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 6.65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中, 酸性染料曙红(EY)与碱性染料中性红(NR)之间由于静电吸引而能够发生有效的能量转移, 使得能量受体NR荧光增强, 同时能量给体EY的荧光猝灭. 而肝素的加入对该荧光体系间的能量转移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随肝素量的增加EY荧光依次增强, 由此建立了测定微量肝素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 肝素在0.1~2.0 mg/L范围内与EY的荧光增强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检出限0.071 mg/L, 用于肝素钠注射液中肝素钠效价的测定, 6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1.4%~3.6%, 回收率95.2%~105.3%.  相似文献   
43.
采用液膜萃取技术对本地产烟叶的烟碱进行了分析,膜载体使用0.45 μm的PVC油膜和定性滤纸,浸泡膜载体的溶剂分别使用十一烷,十六烷和CHCl3.液膜萃取后的样品经GC/MS分析表明,滤纸作为膜载体的萃取效率明显高于PVC油膜;相同膜载体的情况下,以CHCl3浸泡的膜载体的萃取效果比较好.文中还对两种膜载体在不同溶剂浸泡下的烟碱的萃取效率以及最佳萃取时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4.
采用噻唑蓝(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Fe3+和Fe2+对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10-9~1×10-4 mol·L-1的Fe3+和Fe2+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但是在较高浓度1×10-3 mol·L-1时,它们则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与成骨细胞作用48 h,浓度为1×10-8~1×10-4 mol·L-1的Fe3+和Fe2+抑制其分化,但在较低的浓度1×10-9 mol·L-1时则对其分化没有影响:进一步延长作用时间为72 h,Fe3+对成骨细胞分化没有影响,除1×10-6mol·L-1浓度的Fe2+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外,其他浓度的Fe2+则抑制其分化;测试浓度下的Fe3+对成骨细胞向脂肪细胞的横向分化表现为抑制或没有影响,而Fe2+的影响则依赖于浓度和作用时间.在1×10-8~1×10-5mol·L-1浓度范围内,Fe3+和Fe2+对矿化结节的影响表现出相反的效应.在较高浓度(1×10-4mol·L-1)下,它们促进矿化节结的形成,而在较低浓度(1×10-9mol·L-1)下,Fe3+抑制矿化节结的形成,Fe2+则没有影响.结果提示:浓度.作用时间和铁离子的价态都是影响Fe3+和Fe2+生物效应(从毒性到活性,从损伤到保护,从上调到下调)转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5.
巴信武a  安朴英  a  路爽a  刘广田b 《中国化学》2009,27(6):1153-1158
热敏显色微胶囊是用于传真、条形码系统、医用图像、各种打印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它是一种内部含有染料隐色体的球形胶囊。染料隐色体是一种内酯结构的无色染料,在一定条件下,与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由于染料隐色体的化学惰性不够理想,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在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所以为了克服其存在的不足,常将其微胶囊化。微胶囊的芯壁结构可以将芯材与外界隔离,提高芯材的稳定性,同时保留芯材原有的化学性质。当环境温度在微胶囊的玻璃化温度以上时,由于形成微胶囊壁的物质透过性显著增加,因此显色成分接触而发生显色反应。本文利用界面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曲拉通X-100为表面活性剂,聚氨酯为壁材,染料隐色体为芯材,合成了聚氨酯热敏显色微胶囊。研究了三个主要因素对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表面形貌和热敏显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保护胶体浓度,提高乳化速度,增加乳化剂用量,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表面变得光滑而且致密,具有较高的热敏显色密度。利用红外光谱仪确认了微胶囊的结构,在最优条件下,所制备的微胶囊玻璃化温度为131 ℃,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6.
在pH 7.4 NH3·H2O-NH4Cl缓冲溶液中, Eu(Ⅲ)与环丙沙星反应形成1∶2的稳定缔合物, 产生稀土敏化荧光现象, 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355 nm、λem=612 nm. 在该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维生素M溶液, 使Eu(Ⅲ)与环丙沙星缔合物的荧光发生猝灭. 利用这一现象, 建立了测定维生素M的荧光分析方法. 该方法保持了维生素M结构的完整性, 维生素M浓度在1.0×10-7~7.0×10-6 mol/L范围内符合线性关系, 检出限4.4×10-8 mol/L. 该方法用于片剂及胶囊中维生素M含量的测定, 6次平行测定回收率为95.7%~103.0%, 相对标准偏差为0.99%~1.4%.  相似文献   
47.
建立了一种测定市售锅巴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该法样品前处理不必经过溴化衍生,样品脱脂后用水提取丙烯酰胺,提取液过活性炭柱,再用乙酸乙酯将活性炭柱中吸附的丙烯酰胺洗脱.洗脱液浓缩后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量分析,检测限为0.06 mg/kg,适合测定市售锅巴中的丙烯酰胺的含量.还考察了丙烯酰胺在水的固液两相中的分配比.  相似文献   
48.
Ca10(Si2O7)3Cl2:Eu2+Mn2+单-基质白光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颜色可调的Ca10(Si2O7)3Cl2:Eu2+Mn2+荧光粉.研究了它的发光性质和Eu2+与Mn2+之间的能量传递.Eu2+离子在Ca10(Si2O7)3Cl2晶体中形成了峰值为426 nm和523 nm的5d→4f跃迁发光,Eu2+中心向Mn2+中心传递能量,敏化Mn2+离子4T1(4G)-6A1(6S)跃迁而产生585 nm的黄光发射.黄绿蓝3个发射带叠加在单一基质中实现了白光发射.3个发射带的激发谱范围位于250-480 nm处,Ca10(Si2O7)3Cl2:Eu2+Mn2+在紫外-近紫外波段(350~410 nm)范围内有很强的激发,是一种适合InGaN管芯激发的单一基质白光LED荧光粉.  相似文献   
49.
双酚-F不饱和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双酚-F),3-溴1-丙烯(或6-溴1-己烯)为原料合成了p-BAMBP,p-MBPAB和p-MBPHB三种新型含有不同长度不饱和末端基的液晶化合物,并用POM﹑FTIR、1H-NMR、DSC和XR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它们均为近晶型液晶,且熔点随柔性末端基增长而降低,相转变温度范围变宽.此类化合物有望作为新型液晶化合物或设计新型液晶功能高分子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50.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于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电化学行为与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标准曲线分别在6.6 ~265.6 μmol/L和0.7 ~219.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1.9 μmol/L和0.2 μmol/L.对23 μmol/L丁卡因和15 μmol/L普鲁卡因的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3%、0.16%,电化学法发光强度的RSD分别为3.7%和4.9%.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血浆中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同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为9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